WEDCV155VD5RRV515DV |
內容簡介
「你知道,你還有92%的潛能還未被開發嗎?」
本書為旅美臨床精神心理學博士張寶蕊(Dr. Magdalena Lee),與美國知名超心理學學者史坦利‧庫皮呢(Stanley Krippner)所合著,大量介紹了國內較少見的有關心理動力(Psychokinesis)、心電感應(Telepathy)、生物能量場(Energy Field)、腦電波、暗示學、催眠、針灸……等超心理學領域及民間療法在東歐及前蘇聯的實驗過程與研究成果,並提供數種具體可行開發潛能的方法。旨在運用科學的方法探討人類潛能的開發,幫助人們了解「真正的自己」,正視人本來就具有無限潛力的真相,並且透過訓練即可突破局限與困境,創造無限的可能性;張博士並主張以「潛能發展」來代替「心理治療」,積極地鼓勵人們走向專家,在具體而實際的協助下,除去內心的阻礙,重新活出內在的潛能與動能。因而獲得成功與幸福。
關於作者:
張寶蕊博士(Dr. Magdalena Lee)
現職:美國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教授、訓練講師、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學歷:美國心理研究院臨床精神心理系博士
美國愛丁堡大學青少年心理輔導系碩士
美國富旦大學醫療心理輔導系碩士
臺灣輔仁大學法律系學士
著作:
《如何激發自我的潛能》 臺灣臺北
《壓力減輕法》 美國加州
史坦利‧庫皮呢博士(Dr. Stanley Krippner)
現職:美國塞布克人本與精神心理研究院及研究中心教授
學歷:美國西北大學碩士、博士
威斯康辛大學學士
詳細資料
- ISBN:957599728X
- 規格:平裝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1853年3月30日,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了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牧師家庭中。隨後的日子裡,這個生命仿佛是命運的棄兒,抑或是被命運女神踢出的皮球,在人間的傳統和強烈的自我意識之間不停碰撞,直到最後一刻,撞到了扳機,終結了略有悲劇色彩但又炙烈的生命。百年之後,卻成為整個藝術史中的傑出天才,甚至是整個人類文化中獨特的符號——文森特·梵谷。 ... 梵谷身後這150多年,恰好是被成為現代藝術浪潮狂奔的年代,回溯這股浪潮,必然會聚焦到梵谷在世的那些年,古典主義不自知的沒落,藝術新思維的興起,印象派扯起文藝復興後最大的一面旗幟。客觀的說,梵谷並不是對整個現代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或者說也不是藝術技巧最好和藝術觀念最有開創性的,但他卻是最獨特的一個。 梵谷的藝術在時間的沖刷之下,已經漸漸失去了當時的那種先鋒性和獨創性,留給當下世人所認知的,也不過是一幅幅連創拍賣價格記錄的作,以及聚焦在梵谷私人生活當中,集天才與瘋子、自傲與自卑、恣意與窘迫這些矛盾於一身的八卦元素。 那麼,在當下,除去早已無需再過多探討的梵谷藝術價值以及他身上的那些半神半人的光環外,我們該用一種什麼方式去紀念他,或者說在他的寶藏中,怎樣發掘出一些具有新時代價值的東西呢? 藝術面紗背後的人生真相 梵谷不是農民,做學徒也沒有堅持下去,從一個現代眼光來看,他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我們把他稱為藝術家也是成名之後的事情,在那時,可能大多數人也都會把他看作不務正業的「畫畫的」。 而在這些畫畫的人心中,都有一個「藝術」理想,在當前這個藝術已經「墮落」甚至消亡的時代,談論藝術理想似乎是一種癡人妄語,但藝術在人類歷史上真真切切的存在過,而且有著眾多的人選擇投身這項事業。那麼藝術這項幾乎在進行中不產生任何對生存有意義的物質價值的活動,究竟生產出什麼,對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 從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巖壁畫能看出,即便在食不果腹的時期,人類也並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存資料的獲取上,依然有「閒心」來去搞創作。雖然也有研究說這種創作有著當時的生產價值,比如經驗的記錄和傳遞等,但普遍的觀點是「藝術」這種被我們命名的東西,是天然存在於人類精神當中的。 但這種「先天」論不便於我們更深入的討論,換一個角度來說,與其說人類有著天然的藝術精神,不如說人類精神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倔強」的特質,也就是不甘於將生命的能量,全部都用作生命的維持上。當獲得了一種自省式的思考能力之後,人類就希望打破「活著就是為了活下去」的邏輯怪圈。獲取能量是為了獲取更多能量,是為了活下去獲取新的能量,在這樣的循環中,人最終不是被自然所打敗,而是被剩餘能量所進化出來的思考能力自我摧毀。 為此,人類做了諸多的嘗試,哲學、宗教、藝術,都是這種打破生命簡單循環的嘗試中的突圍者。雖然這些都在千百年來,被參與其中的人們塗上了一些神聖的顏料,散發著讓人難以靠近的神秘光輝。 但揭開這層面紗背後,無非就是人類對枯燥無聊人生的反抗,對限於邏輯怪圈內的人生意義的一種解救。當知覺到自身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通往這條死亡路上並沒有太多宏大意義的時候,只有一些外部的意義追尋,才能讓我們慢下腳步。 而在人生旅途中,對意義的探訪,也在人類社會中,成為了意義的自我實現。我們把精於思考的人奉為哲學家,把樂於創造的人稱為藝術家。意義也就在開始被追尋的那一刻,註定了其必然會成為一種價值。 存在主義式的生存方式 在海德格爾和薩特之前,印象派的那些大師們,其實就在藝術中,踐行著存在主義的生存方式。 既然每個人都是被毫無準備的拋入這個略有些殘酷的現實世界裡,那麼就沒有時間去追問我為什麼被扔在這,我為什麼會是這樣。「寧在一思進,不在一思停」,往前走,意義在前方,而不在來的地方。 梵谷做過學徒、研究過歷史、當過教師和牧師,在動盪的生存空間裡,想要抓住些什麼,甚至為投考神學院積極攻讀,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雖然我們無法揣測梵谷當時的心情,但作為一個二十歲出頭、什麼事都無法獲得認可的年輕人,內心一定在不斷重複著兩個詞:為什麼?怎麼辦? ... 神並沒有拯救梵谷,但29歲的他跟表姐夫安東尼·莫夫學油畫之後,他找到了人生的繆斯,或者說人生的全部意義,這也最終讓他成為被我們記住甚至不停的紀念的那個梵谷。 如果問哪個人生可以作為「存在主義範本」,梵谷一定是人類歷史中最恰當的那幾個之一。在兜兜轉轉中,並沒有臣服於世間的一些傳統定義,沒有臣服所謂自身的命運,在別人認為自己該做什麼中了卻一生。而是積極的探索,打破固有的模式,選擇一種屬於自我的生活方式,並忠於這種選擇,在困難中堅持對意義的追尋。 就如薩特所說,這種存在主義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對自己負責,而且還向整個人類展現了一種新的可能,展現了一種在限定的條件下,人能自由的選擇一種全新生活的可能。在實現了這種可能的同時,也為整個人類創建了一個全新的可能性,人不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為了自己頭腦中那種自我肯定的意義而活,更是為了整個人類探尋共同的意義而活。每一種積極的探索,都是為人類探索生存可能性示範的一種嘗試,不論結果,這種嘗試本身就具有了意義。 藝術的「墮落」與意義的荒蕪 「神死了」,哲學也被拋入歷史圖書館的高閣。藝術雖然飄忽不定,但在一般的視角看來,其中一部分脫離了藝術本身,走入了純粹為了藝術而藝術的怪圈,而另一部分「墮落」到大眾文化里,變得不再能承載「人類生活方式範本」。在宗教、哲學、藝術這些傳統失序後,人類的精神家園變得荒蕪,意義世界被現實主義的科學摧毀,人生似乎只能寄託於科學的世俗身份——科技所製造出的物質洪流中。 那些僅存的,墮落到大眾文化中的「藝術火種」,幾近無法辨析。在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中,雖然保留著古希臘的戲劇構架,保留著音樂的結構,保留著人性的共性,但藝術那種犀利的批判特點和旺盛的創造力早已被取悅觀眾的功利心所取代。 ... 回到藝術本身,對於藝術到底是什麼,就像描繪一個人的脾氣秉性一樣難以定義。藝術是那些「無用」的東西、藝術是想像、藝術是創造力,更激進點說,藝術是變革力量的一種溫和的形式,對社會的批評、對更好未來的探索都在藝術中有所展現。 個人最欣賞的一個對藝術的描述——藝術是讓日常生活陌生化。在日常生活里,為了更高的效率,人們習慣性的用一種低能耗的處理方式來理解那些重複出現的事情,這也就讓人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現象,哪怕它們很重要。就像空氣、感情這些雖然圍繞著人們,但往往被忽略。 所以藝術最有力的一面,就是讓人在日常的「白日夢」中驚醒,用一種陌生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從中獲得全新的人生體驗與感悟。 但如今墮落到大眾文化當中的藝術,更多的是為了取悅大眾,刻意的去迎合那些「世俗眼光」,更嚴重的是還要不斷的去重複,並簡化。在真人秀的舞臺上,呈現出可愛就能成功、努力就能成功、命運悲慘沒關係堅持也能成功,這些簡化了的社會現實,讓人在觀看的同時,獲得一種心理按摩般的滿足。 ... 失去了「陌生化」功能的藝術,就猶如閹伶,看起來結實身體,卻唱出迷惑的歌。不能讓人認識到生活真相的藝術,只是一種虛偽的迷藥,使得沉浸其中的人陷入另一種自我實現的怪圈,用一個虛假的表演,去實現另一種虛假的內心需求,久而久之,忘記了自己生活的現實真相,甚至忘了自己本身。 古希臘對悲劇的推崇,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有在悲劇中,才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局限,也正是在這局限性之下,人的意義才具有了一絲悲壯的偉大。一味聽好話的人,會喪失反思的能力,沉溺在迎合自己口味的「墮落藝術中」,就等同於扼殺了自我對意義追求的可能,也無異於扼殺了自我的存在。 做一個自足的人、文化的人、藝術的人 康德曾明確指出,普遍的人類價值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把每個人都看作完足的主體,都當成存在的目的,而不是任何他人實現利己目的的手段。 如果說梵谷對於現世還有什麼更新的價值的話,那麼在梵谷身上所體現出的存在主義的生活方式,對藝術的執著和對自我意義的追尋,背後映射出的一種人類自足性的探索,以及在自足之上,對自身文化的擴展和對藝術所代表的生命意義的升華,才是在一百五十年後,我們依然欣賞梵谷,紀念梵谷的實質。 也就是做一個自足的人,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個藝術的人。 ... 這是一個看似有些遞進的關係。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應該是自足的,從生存的角度是自我實現,自我滿足,另一方面從道德角度是不把他人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的。 而文化的人,則是對自足的人一個更高的要求。伊尼斯說:文化是用來訓練人的,讓每個人決定自己需要多少信息,以便使自己得到平衡和比例協調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文化,並不是簡單的知道一些知識,而是知道自己應該知道什麼。有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在獲取信息、學習層面的「自覺」性。根據自己興趣特點以及選擇的方向,去吸收人類文化中那些值得借鑑的東西。 當然更近一個層次,在能夠自覺地,有選擇地吸收人類文化精華之後,每一個個體,都不會止步在了解上,而是希望能夠在其中,創造出留有自己痕跡的,並能夠為整個人類共享的東西,這也就是藝術的人的實質,基於理解的一種——自創。 ... 梵谷用他短暫的一生,和他生命力旺盛的作品,為整個世界呈現了一個自足的、有文化的、藝術的人,其背後實際上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從「自足」到「自覺」,最後升華到「自創」的過程。 梵谷的血液里,流淌的不是惡魔的詛咒,也不是天使的眼淚,那就是普通人真實的心臟泵出的生命力,只不過,他將這種生命力,通過藝術塗灑到世界這個大畫板上,留下了一幅濃重作品。後世的人,在凝視這幅作品時,除卻那戲劇性的生命體驗和富有想像力的技法之外,可能還有更大的人生意義值得去領悟。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kkev2nv.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23154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竹塘便秘或腹瀉治療有效中醫診所仁愛鄉瞳孔擴張或收縮看什麼科集集入睡困難中醫推薦竹山鎮睡眠障礙門診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芳苑晚上淺眠治療中醫 鹿谷鄉不用安眠藥治療改善中醫診所 當地人都推薦的員林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北斗睡眠品質變差改善中醫診所 大村喉嚨異物感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溪湖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永靖睡眠障礙改善中醫診所 中州科大附近推薦強迫症看什麼科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鹿港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社頭肩頸痠痛中醫推薦 建國科大附近推薦噁心治療中醫 草屯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